(1)低低溫換熱器。早期投運的煙氣冷卻器在運行過程中出現過磨損泄漏現象,主要原因是飛灰磨損屬性、流場設計、流速選取、材質的選擇等不合理。采用低低溫電除塵器時需對飛灰組分進行分析,並優(you) 化流場和流速,設置合適的防磨措施,並注意低溫段材質的選擇,同時應采取合理手段確保煙氣冷卻器的煙氣側(ce) 壓力降波動範圍宜不超過設計值的5%。另外,當煙氣冷卻器本體(ti) 沿煙氣流動方向的尺寸超過1.5m時,煙氣冷卻器本體(ti) 宜分成前、後2段以減小煙氣冷卻器本體(ti) 尺寸及留有足夠的吹灰器旋轉空間,煙氣冷卻器內(nei) 的煙氣流速宜控製在6~12m/s,煙氣冷卻器的管內(nei) 工質平均流速應控製在0.3~1.5m/s。
(2)低低溫電除塵器。
1)灰硫比。低低溫電除塵器的灰硫比宜大於(yu) 100,但灰硫比過大或飛灰中堿性氧化物(主要為(wei) Na₂O)含量較高或燃煤中含硫量較高的煤種,粉塵性質改善幅度減小,對低低溫電除塵器提效幅度有一定影響。
2)嚴(yan) 控煙溫。通過設置低低溫電除塵器,將煙氣溫度控製在90℃±1℃,低於(yu) 煙氣酸露點溫度,具有以下兩(liang) 個(ge) 作用: ①降低煙氣粉塵比電阻,使擊穿電壓上升,同時減少煙氣處理量,從(cong) 而提高除塵效率,同時SO₃冷凝黏附在粉塵上可以被堿性物質吸收、中和進而脫除;②吸收塔對粒徑在2.5μm以上粉塵的脫除效率在90%以上,低低溫電除塵器可以提高電除塵器出口粉塵平均粒徑,采用低低溫電除塵器可以提升吸收塔對於(yu) 粉塵的捕集能力。
(3)脫硫係統。對於(yu) 實現高效脫硫協同除塵作用,脫硫吸收塔內(nei) 高效除霧器、流場、噴淋層、吸收塔內(nei) 間距等均為(wei) 重要控製環節,需要充分發揮各環節協同除塵的提效作用。
1)高效除霧器。高效除霧器包括屋脊式除塵器、平板式煙道除霧器、管束式除塵器、冷膜式除塵器等多種類型,吸收塔內(nei) 通過設置高效除霧器來實現出口霧滴含量不大於(yu) 20mg/m³,從(cong) 而大大降低石膏攜帶量。同時,高效除霧器可以攔截漿液中固體(ti) 顆粒,使出口霧滴中含固量低於(yu) 7.5%,漿液夾帶對粉塵的貢獻僅(jin) 為(wei) 1.5mg/m3。 高效除霧器的選型需采用CFD數值模擬,以保證高效除霧器入口煙氣分布均勻度低於(yu) ±15%。
另外,高效除霧器如采用屋脊式除霧器時應設置三級及以上屋脊式除塵器,每級屋脊式除霧器至少采用兩(liang) 個(ge) 通道;如采用平板式煙道除霧器至少采用兩(liang) 級平板式除塵器,每級除霧器也至少采用兩(liang) 個(ge) 通道,同時除霧器衝(chong) 洗噴嘴應為(wei) 全錐形噴嘴,相鄰噴嘴交錯布置以保證100%衝(chong) 洗堵塞的部位。
2)流場。流場優(you) 化工作至關(guan) 重要,在吸收塔設計前期需開展物模與(yu) 數模工作,合理調整吸收塔內(nei) 流場設計確保氣流均布效果,對托盤塔托盤開孔率進行精細化控製,並為(wei) 除霧器選型設計提供依據。此外托盤(持液層)的設置也可以優(you) 化吸收塔內(nei) 流場均勻度,提高煙氣與(yu) 漿液接觸概率,從(cong) 而提高微細粉塵的捕集效率。
3)噴淋層。可通過提高噴淋層覆蓋率,增加噴嘴布置數量,並選用高性能噴嘴,可以使噴淋漿液粒徑進一步降低,提高了漿液與(yu) 粉塵的接觸麵積,進一步提高除塵效率。頂層噴淋應采用單向噴嘴,下部噴淋層宜優(you) 先選用雙向噴嘴。單層噴淋覆蓋率不宜低於(yu) 180%,同時噴嘴噴射角度偏差應控製在±5%~±10%之間,噴淋噴嘴霧化液滴體(ti) 積中位直徑應小於(yu) 2500μm;顆粒度分布參數應在0.7~1.3之間。
4)吸收塔內(nei) 間距。通過對吸收塔內(nei) 間距進行優(you) 化設計,將最上層噴淋層與(yu) 最底層除霧器間距控製在3m以上,頂層除霧器頂部至吸收塔出口煙道底部之間距離在3.5m以上,底層噴淋層中心距離煙氣入口頂部宜不小於(yu) 3m,從(cong) 而保證吸收塔和除霧器內(nei) 的流場,減少進入除霧器內(nei) 霧滴含量,降低除霧器負荷,提高除霧效果。
高效協同除塵脫硫裝置需要充分提高煙氣停留時間,漿液循環時間不小於(yu) 4min,增加吸收區和除霧區高度,降低塔內(nei) 煙氣流速(塔內(nei) 煙氣設計流速宜不超過4.0m/s),在提高脫硫效率的同時也能提高粉塵與(yu) 漿液的接觸時間,從(cong) 而提高除塵效率。